冉冉阅读

冉冉阅读>红楼:我是贾琏 > 第72章 被逼到墙角求月票(第2页)

第72章 被逼到墙角求月票(第2页)

最后这次贾琏给出的建议,如果没能达成一个不错的结果,那么今后还能与贾琏保持“合作”么?也许,贾琏这次跑出来的东西,大概是一次考验?

对啊,我可以考验他,他为何就不能反过来考验呢?毕竟,现在的自己,也就是个徒有虚名的皇子,只是有资格去觊觎大位,并不是已经确定。

贾蓉回到宁国府后,直接奔着隔壁的东跨院就来了。见了贾琏,把过程大概说了一下,然后重点强调了一番李亨的热情。最后再次强调:“过年跟着我老子走访一干亲朋,去了几个郡王的家里,那些小王爷里头,也就是北静王家的小王爷笑脸相迎。”

贾琏脸上笑眯眯的听着,心里却在揣度,李恒的成长不慢啊。不过对我而言,这不重要。承辉帝注定还能活很久,并且坐稳了帝位。倒是北静王家的小王爷,上次没见过,听贾蓉的说法这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王爷,远比其他勋贵后人要更为“少年持重”。

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优秀代表,就是所谓的“少年持重”。本该是肆意狂放的少年,却偏偏要反人性的“持重”。这重殷殷之心,大概是与人的寿命有关。平均年龄不长的古代,人们对于男丁的期待值更高,因为男人要顶门立户,所以要尽早的成熟。

做男人很难,做一个古代的男人,其实更难。

做一个现代的男人就不难么?其实也挺难的。区别在于出身,古代出身好的男人,畏难的时候可以躺平,具体案例请参考贾政。出身差的呢?躺平是要饿死人的。现代社会的男人躺平唯一的好处,就是不会饿死。

当然你非要较劲某在日女性润人,她倒是没躺平,但还是在奋斗的过程中饿死了。

这个就没法相提并论了。

……

大家都难,比如新任礼部尚书李清就很难。

李清的复出无疑是君臣之间交易的产物,作为青云书院的标志人物,如果没有贾琏这根搅屎棍,李清的复出进程还没这么快,这是好处。坏处嘛,李清心里很明白,不就是没保住方少白和郭松么?这也导致郭衍这根墙头草倒向了勋贵。

毫无疑问,礼部尚书只要不出太大的问题,正常是能入阁的,无非就是等时间熬资历了。这个过程很多前辈都演示过了。作为青云党的代表人物,李清身上肩负的担子真不轻。

这不,眼下就有一桩极为难办的事情摆在面前,那就是今年的乡试。

乡试在秋天,也就是所谓的秋闱。

礼部在乡试的时候,除了顺天府和应天府之外,有权利决定各省的乡试主考官。

换成以前的话,礼部尚书的话语权极为重要,李清的好处大大的。问题是这不是刚上任么?李清还要花很多时间来理顺内部。可时间不等人啊,承辉帝直接把李清叫过去,交代了一个事情,今年乡试各省主考官必须到京来考核算学,不及格的哪怕是翰林出身都没资格。

这一招直接给李清干麻了!

这个考核皇帝是有权利决定的,但皇帝绝对不是始作俑者。

到底是谁鼓动皇帝搞这个事情的人,毫无疑问答案是明白的,张廷恩。

先考核主考的算学水平,下一步是不是要加重算学在科举中的占比?

以前那种随便出一点基础考题,随随便便就考及格的现象,是不是要被杜绝了呢?

如果这样安排,那不是天下学子要骂娘么?

如果这样的结果达成,贾琏这位张廷恩的爱徒,那不是大大的占便宜了么?

你这个老师为了学生的科举顺利,本就是孤臣的张廷恩,不会拒绝。

尽管知道事情背后有承辉帝更深的谋划,深感无奈的李清依旧很不甘心!

问题是,这个事情承辉帝单独交代的,李清这个对于内阁位子野心勃勃的礼部尚书,他能不知道如果拒绝了会招致的后果么?这点事情你都办不好,你还想入阁?

想办成这个事情,那么该走的流程是这样的,先是礼部尚书李清上奏,提出现在科举中出现的算学比例有违太祖初衷,应加大比例。

只要这份奏折一上,李清就是千夫所指。李清很清楚,他不上奏折,张廷恩也会上。到时候承辉帝肯定会准奏。内阁成员也许有不同意的,承辉帝也可以动用皇帝的权利,罢免不同意的内阁成员,并且理由充分。

你们不是每天嚷嚷着祖制么?现在朕不就是在回复祖制么?

然后就是张廷恩入阁,还能兼任户部尚书。李清嘛,三年任期结束,大概率是要外放了。

这结果,李清能甘心么?

不甘心怎么办呢?张廷恩不在乎千夫所指,李清在乎啊。

不甘心的李清,只能对承辉帝表示,容臣思虑数日。

承辉帝直接给了期限,三天,只有三天。

李清被逼到了墙角!

不是轻视,而是距离感,分寸感。

只要能冷静下来,李亨会现这种距离感和分寸感其实会让人很舒服。没有失礼,没有被忽视,也没有因为过分亲近而带来的一些不适。

李亨不禁暗暗的想,我明明身份更高,为何贾琏能保持姿态,贾蓉却盲目迎合。这并不是身份差距带来的不同,而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底蕴带来的不同。

开府之后,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的机会比起在宫里时要多的多。年后在通政使司观政期间,那些大臣们谨守礼数和保持距离的态度,是不是与贾琏的态度很像呢?

再进一步的分析,李亨得出了一个结论,大臣们的一切利益来自于朝廷官员的身份。是谁代表了朝廷给的利益呢?毫无疑问是父皇。那我与贾琏之间的接触呢?我能给他带去什么利益呢?无非就是一个现在看起来还很遥远的从龙之功。

那么,站在贾琏的角度看这份遥远的报酬时,是不是就很值得投入呢?

最后这次贾琏给出的建议,如果没能达成一个不错的结果,那么今后还能与贾琏保持“合作”么?也许,贾琏这次跑出来的东西,大概是一次考验?

对啊,我可以考验他,他为何就不能反过来考验呢?毕竟,现在的自己,也就是个徒有虚名的皇子,只是有资格去觊觎大位,并不是已经确定。

贾蓉回到宁国府后,直接奔着隔壁的东跨院就来了。见了贾琏,把过程大概说了一下,然后重点强调了一番李亨的热情。最后再次强调:“过年跟着我老子走访一干亲朋,去了几个郡王的家里,那些小王爷里头,也就是北静王家的小王爷笑脸相迎。”

贾琏脸上笑眯眯的听着,心里却在揣度,李恒的成长不慢啊。不过对我而言,这不重要。承辉帝注定还能活很久,并且坐稳了帝位。倒是北静王家的小王爷,上次没见过,听贾蓉的说法这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王爷,远比其他勋贵后人要更为“少年持重”。

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优秀代表,就是所谓的“少年持重”。本该是肆意狂放的少年,却偏偏要反人性的“持重”。这重殷殷之心,大概是与人的寿命有关。平均年龄不长的古代,人们对于男丁的期待值更高,因为男人要顶门立户,所以要尽早的成熟。

做男人很难,做一个古代的男人,其实更难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