冉冉阅读

冉冉阅读>地产低迷 > 第75章 蹉跎岁月不蹉跎 抗大小学的记忆(第1页)

第75章 蹉跎岁月不蹉跎 抗大小学的记忆(第1页)

秋后的一天,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大象。大象因为办案到北京公干,特地来与我相聚。

婷婷、小于和我在别墅接待了他。

酒过三巡,大象说起现在的年轻人“现在的年轻人的确在许多方面,比当时的我们优秀许多。比如知识面广、信息灵通、办事不拘泥于套路。但是,唯独缺乏的是吃苦精神。我们警局就有不少这样的高材生,论能力和知识水平,那是没得说。一旦进入办案瓶颈,往往退缩。这点真不如我们这些老同志。”

我打趣地说道“独生子女造就的一代,鲜有吃苦精神。我们可是经历过抗大小学,7岁就自己搬桌椅上学。”

婷婷好奇地问道“儿童小桌椅吗?”

我摇了摇头“大学生用的实木桌椅,一套足有6o斤,我那时刚过1米,扛起来走1公里。”

小于问道“只听说过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,盛京的抗大小学是怎么回事?”

大象微笑道“你们张总为此特意写过一个小文,就是记叙抗大小学,你们有兴趣让他讲讲。”

婷婷兴奋地说道“我怎么也不知道?老公,就讲讲呗!”

我迅陷入了沉思,年过五十后,我不自觉地愿意回忆过去,过去的故事,哪怕过了四十多年,依然恍若隔日。

1972年中国教育界生一件大事可能是为了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,全国中小学在校生集体“蹲班”半年。无奈,我的一年级还得再读半年,大我五岁的姐姐当然也不例外。

至于抗大小学,也可能是盛京独有的产物。

1959-1961年,中国经历了“三年自然灾害”,产生了大饥荒,据说饿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百姓,人口出生率也锐减。

进入1963年,随着“饥荒”的缓解和结束,人口出生率“报复性”增长。“三年大饥荒”新生儿人口总数仅为3986万,而随后的1963、1964、1965年三年新生人口总数为8334万,较“三年大饥荒”暴增4348万,增长率1o9%。

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,百业凋零,全国经济大倒退,国库捉襟见肘,原有的教育资源,已经满足不了入学新生的暴增需求。党中央推出企事业单位自行办学的要求,且国家不拨付1分钱。

当时中国其他城市的企事业单位连开资都困难,根本不具备自行办学的条件。而作为“共和国长子”(亦称“共和国提款机”)的盛京,尚有少许家底。于是盛京市委号召大型厂矿和事业单位,扬延安“抗日军政大学”的建校精神,因地制宜,自力更生创办低年级学校。于是,在盛京就诞生了新中国的“奇葩”新生事物——抗大小学。

东工抗大的创立适逢我到入学年龄的1971年,本人荣幸地成为“抗大小学”的批学员。

开学第一天,1971年的3月1日,残雪犹存,道路依然覆盖着冰雪。我和一群同龄人到“学校”报到。

从家到学校步行约半个小时,走到五宿舍尽头,看到一个快坍塌的大门,左侧门柱上树立一个旧牌匾,牌匾的背面翻了过来,用红色粉笔书写着“东工抗大小学”。

进入校区,看到的所谓“校舍”,就是废弃多年的实验室,一大溜简陋的一层砖瓦房,几乎没有一扇窗户拥有完整的玻璃,好在窗户上面刚刚覆盖了薄薄一层塑料布。屋内没有暖气设施,偌大的教室,估计仅靠一个小煤炉取暖。新旧程度不同的烟筒,歪歪斜斜伸出窗外,不情愿地冒着缕缕黑烟,以此唯一的尚带点儿活气的“隆重”仪式,欢迎着我们这些7岁的一年级“小豆包”。

班级人员是按照所在居住区即“x湖里”分配的。一年一班是住在迎湖里的,一年二班是带湖里的,三班是林湖里的,四班是望湖里和六宿舍的外加科南宿舍的,五班是滨湖里的,每班约4o-5o人。

我和大象好不容易找到门上的粉笔字“一年二班”,推门进去,全是熟人儿,小伙伴们彼此嘻嘻哈哈打着招呼,形成了嗡嗡不止的高分贝噪声。

仔细端详教室,破烂不堪的红砖地面上,几乎空无一物。讲坛是木制包装托盘,讲桌是一张破烂不堪的小课桌,黑板仿佛是新的,仔细辨认原来是由两张ao图版拼装吊挂组合而成,图版面上的黑色居然是未干的墨汁。

这条件别说和望湖路小学,就是与东工幼儿园相比,也是差出十万八千里。

耿直的大象突然大声冒了一句“是不是走错教室啦?这里怎么没有课桌椅啊?”

大象的话音未落,教室门吱嘎开了一扇,钻进一位成年小男生。

此人相貌平平,身高仅有1。6米左右,身穿一套不戴领章帽徽的崭新军装,腰扎武装带,脚踏黄胶鞋,好不威风。

黄军装一瘸一拐地走上讲台,大声喝道“肃静!按大小个儿排成两队,男生一队,女生一队。”

早已在幼儿园接受过队列训练的我们,很熟练地排好队型,因为在幼儿园都是一个班的小朋友,绝大部分次序与原来无异。

“各排1、2报数。”黄军装很正规的号令道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