冉冉阅读

冉冉阅读>永生之灵动漫 > 第199章 圣人小传四(第1页)

第199章 圣人小传四(第1页)

我再总括性的说说圣人孔子的身前身后事。

孔子对地球人类的贡献,重在文化建设的贡献。

他整理编辑了《尚书》《诗经》《周易》《礼记》《春秋》等典籍。孔子的学生和孔子的孙子所着的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以及由此引出来的《孟子》《孝经》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等。这些典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根本治国理政纲领,也是民众日常生活的言行准则。

孔子对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影响吗?

孔子去世后,他的学生们在孔子的墓地周围盖房守墓3年,聚居的人群逐渐展为城镇。

建设在这里的孔庙,是专门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,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,孔庙是特色建筑的一种,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。当前,在中国、朝鲜、日本、越南、印度尼西亚、新加坡、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ooo多座孔庙。

还有呢?

从公元零年前后的中国汉朝时期开始,孔子被历代君王奉为圣人,孔子学说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。

随着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经济交往的开展和深入,孔子的学说也从汉代、唐代开始传播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。

生于公元1694年(距孔子去世已经过了2ooo多年)的法国伟大哲学家伏尔泰说:“孔子的学说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。”

伏尔泰还把孔子的经典名句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写入法国最早的《人权和公民权宣言》。

生于公元18o3年的美国伟大哲学家爱默生说:“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,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。”

如果追根溯源,也可以说,英国宪章革命、美国的宪法精神,都是受到了孔子学说的深刻影响。

以我所读的书籍来看,中国以外的国家的过去数千年的哲学家们,并没有人如孔子这样鲜明地提出“有教无类”——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受教育的思想,也没有谁提出过“仁者爱人”和“泛爱众”这样的博爱思想。

而孔子在公元前5oo年,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哲学思想,描述了这样的人类社会生活蓝图。

孔子还提出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,男有分,女有归。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。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”

这样美好的社会理想,即使是今天地球上的达国家,也不过如此。

我听说国外有一句谚语:“国王在仆人面前都是矮子。”说的是,一个大人物在身边的人看来,也是充满了缺点。但是孔子却是一个例外——

孔子的那些朝夕相处的学生,对孔子的评价非常高。

子贡评价孔子说:“壁之官墙,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,百官之富。得其门者或寡矣。”

又说:“仲尼不可毁也。他人之贤者,丘壑也,仲尼,日月也,无得而逾焉。”

又说:“夫子之不可及也,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。夫子之言邦家者,所谓立之斯立,道之斯行,绥之斯来,动之斯和。”

子贡是孔子的好学生。他虚心向孔子学习,一生做到大富大贵,还能念念谦虚,不忘老师的恩德。

别的学生为孔子守孝三年,子贡在孔子的坟墓边搭茅屋居住,为孔子守孝六年,也确是一代贤人啊。

圣人已逝,事迹永流传。

孔子是这样评价自己:“其为人也,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
又说自己: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

这真切展示了孔子的可亲可爱可敬。

他也是始终保持了谦虚心态,他说:“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抑为之不厌,诲人不倦。”

孔子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啊,却能终生不懈努力而成为以文化引领人类走上幸福之路的圣人。

他的这种献身人类整体的幸福事业,自觉创造适合于每个人的美好世界的人文精神,是值得今天的每个人学习的。

孔子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
又总结说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孔子身为伟大学者,孜孜以求,勤学以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,勤思以洞察和践行正确的道理,不断迈入更高的境界。

透过过历史的长河,我仿佛看见25oo年前的孔子,那个白天晚上挤出时间读书的孔子,那个年轻的结婚生子的孔子,那个创办私塾的孔子,那个直言不讳提醒执政者要加强修养、以德治国的孔子,那个悉心教育学生、培养学生德行和才华的孔子,那个做父亲、做爷爷的孔子,那个最终迈入“道境”、洞察人世间因果法则的孔子。

“迈入道境、洞察因果”,确实是孔子一生修为的写照。

当初,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《文王操》。

孔子苦苦习练,师襄说:“可以了。”

孔子说:“我只掌握了弹琴法。”

又练了很久,师襄说:“可以了。”

孔子说:“我还没有领悟作曲者的志向。”

最终,孔子洞察了作曲者周文王的情操。

这就是圣人做人做事与一般人的区别:“认真”与“不认真”的区别,“精益求精”与“浅尝辄止”的区别,“知道怎么做又知道为什么这么做”与“只知道做”的区别。

圣人之道,也就是人的真正幸福之道啊。

当初,老子告诫年轻的孔子要做到“深藏若虚”。

孔子也确实做到了谦虚,真正做到了以善言善行为师。

从孔子的生平经历来看,他曾向种田的农民请教,曾向街坊邻居请教,曾向庙会上的陌生人请教,曾向盲人乐师请教,曾向自己的学生请教。

正是坚决践行孔子所提倡的“不耻下问”的谦虚精神,让孔子凡入圣。

活到老,学到老,学无止境。

圣人孔子,可以为人类之师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